胆大心细,于火花四溅之处铸就V16大国重器。
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研发首款国六新标柴油发动机。
深耕发动机熔炼铸造一线27载。
精湛技艺,千锤百炼为时代“造心”。
他就是工业时代的铸造“魔法师”——周应荣。
今天22:30广西卫视《广西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奏响时代强音
2017年,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市场的需求,玉柴急需开发船电产品 “V”型16缸、20缸发动机。数十个缸体的大型铸件浇注重量也从普通的几百公斤增到6800公斤。大型铸件的熔化工艺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铸件质量,而玉柴此前从未浇注过体量如此大的铸件,这次的浇注任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这个艰巨任务的就落在了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应荣肩上。

这是周应荣从业以来浇注的最大的一个铸件。不到最后一刻,即便是最有经验的浇筑专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做好。但在周应荣的心里,不断追求卓越和突破极限,就是他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多年的专业实践练就了他迎难而上 只争朝夕意志品质。
为了确保浇注成功,周应荣一边编制熔化工艺,一边策划如何浇注和指导过程准备。浇注前一天组织熔化班组进行出铁、铁水吊运、模仿浇注演练,直到每个岗位员工清楚操作、流程顺畅为止。
历经72个小时漫长等待之后,终于迎来了曙光。周应荣凭借他丰富的熔化浇注经验、过人的胆量和细心,成功浇注出了这台 “大国重器”。

中国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技术发展,匠人为基。作为汽车、船舶行业中的发动机制造龙头企业的玉柴,也正是拥有了像周应荣这样,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至身体里每一个细胞内的技术明星,才完成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繁荣发展。
作为发动机“造心”的人,周应荣从27年前第一次走进玉柴车间,铸造一线就一直是周应荣的“主战场”。不仅是自身本领过硬,掌握着多项铸造高新技能、技术的行业领头人,还是始终追求进步,躬耕不辍,以身作则的行业典范。几乎每一天,他都要到车间里走走看看,与同事交流技术问题,有时也会亲自上阵给新手作示范。

肉眼的判断误差在正负5℃以内。犹如武侠小说中的绝技,却是周应荣与火花四射的中频炉朝夕相伴中练就出来的。
技术革命,产业升级。2017年随着国六时代到来,柴油汽车排放将更绿色更环保。对柴油发动机重量、燃烧率要求更高,缸体的铸造要求也更苛刻了。
HT300材料开发、应用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到玉柴国六产品的开发进度和玉柴的未来。又一个新的挑战,摆在了周应荣面前。
熔炼-扒渣-三角试片对比-出铁-送去实验室分析成分-试验。研发新的铸件材质,没有现成的工艺可以直接借鉴,周应荣只能不断的尝试不同的熔炼配方,同样的熔炼程序一次就要历经十多天。反复试验意味着上述的熔炼程序要周而复始,反复再反复。

如果说高难度的研发考验的是胆量,不断的重复试验则是在探究细心的底线。周应荣带领着研发团队,精细化把控熔炼配方,不断尝试加入碳化硅、锑合金等新材料。
对周应荣来说,坚持,就是胜利。对付困难,不仅要胆大心细,偶尔也需要点“铁头功”。历经17个月,50多次反复试验,2018年9月,成功开发出HT300材质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2018年10月,玉柴K08机型通过国六b认证,成为国内第一款拿到认证的柴油发动机。同时,新材质的加入应用,还成功的实现了降低成本,绿色发展的目标。

一次次攻克难关,给周应荣带来了许多荣誉。13次获得玉柴“年度先进工作者”、3次“王牌青年岗位能手”,2014年获得广西玉柴机器集团“金牌工人”,2019年获得玉林工匠,2019“兴业杯”中国铸造大工匠荣誉称号。但比起荣誉,在生产车间里的实在感,更让周应荣踏实。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7年在铸造一线的坚守,周应荣作为铸造工种技能大师,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和所得整理成人才培养课件、技术指南等,带着徒弟参与全国行业竞赛,还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

从铸造小白到铸造大师的成长,见证了广西发动机技术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变化。这其中是不惧困难,勇于追求的信念支持,是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用心淬炼,一颗炽热的初心如火花之绚烂,铸就成闪闪发光的非凡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