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铸造网 - 铸造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技术动态 | 市场分析 | 产品信息 | 近期招标 | 原料行情 | 政策法规 | 财富人生 | 名家看点 | 特种铸造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产品信息 >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W.biz | 商业搜索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信息来源:china-z.com   时间: 2020-03-22  浏览次数:61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7日讯 在潍柴迈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涌现了一批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他们的对科学与真理的坚持不懈,才有了如今潍柴一项项领先科技的突破。他们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奉献给了挚爱的事业,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12月17日晚,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山东会堂举行。来自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的记者崔真真,以及四位潍柴优秀青年科创人员,分享了他们的“潍柴故事”。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山东台记者崔真真:在潍柴,我看到了科技创新齐鲁样板

通过一次次深度走访调研,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崔真真对潍柴的创新工作有深入的了解。从引进学习到自主创新,潍柴人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于干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二十多年来,潍柴提出的目标全部提前实现,从未食言!这种自信,源自于创新的力量。报告会上,记者崔真真分享了多次在潍柴遇到的三个小故事。

张纪元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研究生,是内燃机技术领域的行家。1998年,潍柴濒临破产,全厂13600名职工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各种债务高达3亿元,改革势在必行!刮骨疗伤、涅槃重生,不仅要变革制度、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更要广纳人才、招揽精英。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此时的潍柴,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渴望技术与人才。

为了能邀请到张纪元加盟潍柴,企业领导在第一次遭到拒绝之后,依旧不放弃,三次登门与他促膝长谈。张纪元被感动了,义无反顾的来到了潍柴这个大家庭。他心无旁骛,致力于发动机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带领研发人员开启了科技强企的艰难转型,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高速大功率发动机,填补了国内重型高速发动机的空白;打造出全球首款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不仅成为了潍柴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奠基人,也成长为了行业“国宝级”的技术大师。

今年7月,潍柴集团召开科技创新发展暨科技奖励大会,张纪元被授予“潍柴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1000万元。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潍柴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与尊重,更是对潍柴优良创新生态最有力的注解。

在潍柴,每引进一位高端人才,企业一把手都会亲自面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准备毕业论文的陈文淼向潍柴宣讲会投了简历,还没最终定下一定要去潍柴工作的他,一天突然接到董事长的电话,这让他有点意外,见面后,他们聊了很多,潍柴的发展、潍柴的挑战、潍柴的目标…….就这样,陈文淼坚定决心,与潍柴共同发展。依托潍柴的研发平台,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氛围下,年轻的陈文淼带领团队在发动机智能化控制、新能源产品开发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打破国外垄断,为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也为国家节能减排,打造绿色能源提供了产品及技术支持。正因为陈文淼的突出贡献,36岁他就成为了潍柴动力总裁助理、潍柴青年科学家,这在发动机这种传统行业是很少见的。

潍柴培养出的“本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潍柴动力副总设计师郭圣刚。2004年,郭圣刚来到潍柴动力欧洲研发中心,当时外国人对核心内容进行了技术封锁。为了找寻核心内容,郭圣刚和团队成员们几乎没休过周末,他们把外国同行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产品研发上,身体本来就单薄的郭圣刚,起早贪黑,常常误了吃饭时间,被国外专家戏称“没有胃的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团队屡屡打破国外企业对关键技术的垄断,研究开发出一系列高可靠性、高动力性、低排放的发动机和动力总成产品,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新产品创新奖励,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年的潍柴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他带领的团队荣获“潍柴科技进步特等奖”,奖励500万元。

今天潍柴的动力总成是国内主流重型卡车和汽车品牌的标准配置,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产销量世界第一。凭此贡献,潍柴动力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全球8万名潍柴员工的荣耀,也是山东省的荣誉。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常国丽:每个加入潍柴的人都心潮澎湃,甘于奉献

12月17日晚,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山东会堂举行。潍柴第一任“三高”试验队队长常国丽作《潍柴动力源自哪里?》主题演讲。

潍柴,这个如今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大关的国际化强企,1946年诞生于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中,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红色基因在她的身体里始终奔流不息。这种基因所激发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让潍柴从一个单一的发动机工厂发展成为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拥有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平台的跨国集团。仅发动机研发人员就有近3000人,平均年龄30岁。其中,80后、90后占到了95%。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潍柴也不例外。1998年,让每一个潍柴人痛彻心扉,铭心刻骨!面对企业生死存亡,潍柴人没有退却,反而激发了破釜沉舟的改革精神。那年,谭旭光董事长就职演说中掷地有声的“约法三章”给潍柴人带来生的希望。

改革使潍柴起死回生。从此,潍柴人不忘初心,心无旁骛攻主业。“一天当两天半用”“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潍柴好像有着巨大的魔力,每一个加入进来的人都激情澎湃,甘于奉献。潍柴独有的文化土壤,激发出了全员尤其是科技人员巨大的创造力。从负债3.6亿元到销售收入突破50亿,100亿,1000亿,直至今天的2300亿,这一个个骄人的数字,映照了潍柴改革的步伐,更是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能量。

在这万马奔腾的创新大军中,涌现出了哪里缺氧哪里去,哪里酷热哪里钻,哪里寒冷哪里站的“三高”试验队;穷尽所学,让自己的心永远和“中国芯”一起跳动的赵中煜博士;用中国智慧打破国外封锁,用有限的生命书写永恒传说的杨国玺。这些脱颖而出的英雄,已经不是划过天空的“流星”,而是潍柴创新星空中的代表。

今天的潍柴,在全球搭建了 “日不落式”协同研发平台;从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硅谷,到德国的亚琛,再到日本的东京,潍柴在全球多地设立前沿科技创新中心。确保企业技术水平始终紧跟世界前沿。生命有涯,青春无悔。潍柴青年将同各界青年一起,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让我们的青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潍柴员工妻子袁艺谈丈夫:他的心永远和“中国芯”一起跳动

十年前,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赵中煜与妻子袁艺从北京来到潍柴。赵中煜对电控事业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自主电控系统是发动机的“大脑”,是让一台车有生命力的核心和关键,被潍柴员工称为“中国芯”,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垄断。早一分钟突破,就能够早一点为民族动力装上“中国芯”。

等“中国芯”研发成功,我一定多陪陪你和孩子

赵中煜所研究的领域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测试失败常常是家常便饭,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他常会进入一个几乎疯狂地思考状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忙起来几天都不回家。赵中煜有次内疚的对妻子说:“对不起了老婆,等我们的“中国芯”研发成功后,我一定多陪陪你和孩子”。

2012年5月,他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潍柴自主电控系统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打破了国外一直以来的技术封锁,真正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 同时,他主持的高压缸内直喷发动机电控系统自主化项目开发成功,填补国内在这一应用领域的空白,成为中国天然气发动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可没过多久,赵中煜却病倒了。在等待去北京手术的日子里,他还是照常工作。有一次,电控所同事开会讨论一个技术难题,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执意要参加讨论,好像只有工作才能让他忘记病痛。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手术以后,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再也没有回到他无比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选择了奋斗与拼搏,选择了与热爱这份事业的人共同度过,每一台轰鸣的潍柴发动机记得你,每一台奔腾的“中国芯”记得你,你的心永远和“中国芯”一起跳动。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吕文芝:“三高”路上的追梦人

“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是潍柴人始终不变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不仅要有先进技术,更要让发动机经历各种严苛的试验,其中,检测其在“三高”环境中的表现尤为重要。所谓“三高”试验,就是指在高温、高原和高寒区域的极端环境下进行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测试。是发动机研发的最后一环,对新款发动机能否第一时间极具竞争力的占领市场至关重要!

2005年,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蓝擎”动力在潍柴诞生。为了推动蓝擎尽快批量生产,国内第一支“三高”试验队在潍柴成立。

一次在去新疆吐鲁番参加T系列发动机高温试验的时,吕文芝和他们的团队即使在高达50多度的空气温度和82度的地表温度下,队员们仍然一丝不苟地在每辆试验车上布置几十个传感器,认真执行着每项试验任务,晚上还要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由于天热喝水少,再加上对环境的不适应,嘴角开始起泡,流鼻血。

任务完成后,队员们自豪地说,当年,孙悟空在火焰山用芭蕉扇为唐僧取经保驾护航。今天,潍柴三高试验队用超人的意志和精准的数据为发动机征服高温保驾护航!

黑龙江黑河是我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每一名队员的手、脚和脸上,都长过冻疮。标定工程师在操作笔记本时根本不能带手套,几个小时下来每个人的手指都冻得像胡萝卜,通红僵硬,疼痛难忍。

如果说高温和高寒考验的是人的意志,那么在高原上则是挑战生命的极限。2017年,团队正在进行一款发动机的高原试验,该款发动机的主要设计指标是在海拔5200米动力性衰减小于10%。为此团队计划挑战海拔5230米——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唐古拉山口。2011年10月14日,团队的三位战友丰东旭、于超、赵蒙生,在进行发动机高原试验途中,把青春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十五年来,这支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三高试验队头顶烈日、爬冰卧雪、迎风战寒,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所有的付出和坚守都是为了为世界上一流的发动机把好最后一关。团队进行了260个发动机品种的试验,采集和标定了几十万组数据,建立了独一无二的发动机数据库。正是基于这些极限试验,潍柴发动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用青春铸造强劲“引擎”

陈岩:淬火青春铸就国之重器

长期以来,高端液压件依赖进口,国外供货商的一次打压或限购,就会使国内企业陷入半停产状态,被业内称为“锁喉之痛”。为了冲破技术垄断,实现中国自主,2012年,潍柴决定并购全球高端液压技术领导者——林德液压,推动高端液压技术在中国的落地。同时,潍柴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到德国去学习交流,陈岩就在其中,杨国玺任组长。

在开展业务的时,杨国玺发现德国团队虽然经验丰富,但响应市场速度缓慢,尤其不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中国客户要求我们提供三维模型,但是德国没有成型的资料,交付时间长达2周。

为了加快配套速度,杨国玺大胆提出了建立三维模型库的想法。当时德国人认为中国人根本做不了。但国玺说:“这是证明我们的最好时机,再难也要干!”杨国玺带领我们从零开始,查阅了近千个零件,整理了上百种模型。经过三个月的日夜奋战,团队终于建成了三维模型库。只用两个小时就设计出了、原来两个星期才能完成的三维模型,这让德国人看的目瞪口呆,也感受到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带来的效益,高兴的连呼“Danke schön”表示感谢。

两年后,杨国玺回国,被破格提拔为应用工程部经理。为了打造工程机械“黄金产业链”,2017年潍柴启动了“发动机+林德液压”的动力总成项目,并成立了中德联合开发团队。杨国玺凭借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被任命为中国团队技术负责人。公司决定,要在一年内完成样机验证。很多人都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我们就是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人生能有几回搏,拼了!”

研发中,整个团队都可谓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同事每次见到杨国玺,他要么是一路小跑,要么一手拿着饼,另一只手还握着鼠标,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甚至到深夜还在与德国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

2018年11月1日,样机调试成功。从那一刻起,潍柴自主研发的高端液压技术开始启程!但杨国玺却开始持续发烧,不久后永远离开了大家。杨国玺虽然只有32岁,但他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永恒的传说。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高端液压领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之重器,为行业的科技创新贡献了我们的中国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将成为永恒,激励着我们让自己的青春汇入到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用奋斗使青春绽放光彩。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铸造网证实,仅供您参考